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“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,积极稳外贸稳外资”列为重要任务,并提出“培育绿色贸易、数字贸易等新增长点”“高质量办好进博会、广交会、服贸会、数贸会、消博会等重大展会”等具体举措。这些政策不仅凸显了会展业在连接内外循环、塑造新质生产力中的战略价值,更表明了会展业成为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载体。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与行业实践,这一政策框架将深度重构会展业的生态格局,推动其成为稳外贸、促消费、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。
会展业成为稳外贸的“核心枢纽”
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“加大稳外贸政策力度,支持企业稳订单拓市场”,并强调“优化融资、结算、外汇等金融服务”“强化企业境外参展办展支持”。这一系列政策直击外贸企业参与国际展会的痛点——资金链压力与跨境服务壁垒。例如,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覆盖面,可有效降低企业参展的违约风险;优化外汇结算服务,则能提升跨境资金流转效率,增强企业海外参展的积极性。从实践看,会展业作为贸易对接的“第一现场”,其作用已从单纯的产品展示转向全链条服务。以成都为例,成都市博览局在2024年牵头出海大力开拓市场,组织40家成都“都市圈”企业赴韩国和日本参加首尔家居设计展、东京国际食品饮料展,开展全球供需对接,促成眉山满竹里青神竹制品与日本大创、伊藤洋华堂等连锁企业建立合作渠道,德阳米老头与日本双叶产业株式会社达成供销代理合作。政府工作报告的政策导向将进一步推动各地复制此类模式,形成“展会搭台、企业唱戏、金融护航”的良性循环。
绿色与数字贸易重构会展价值链
报告首次将“培育绿色贸易、数字贸易”纳入新增长点,并提出“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新型离岸贸易”。这一战略与会展业的转型升级高度契合。绿色会展方面,场馆建设、展具使用、能源管理等环节的低碳化改造将成为趋势。例如,上海进博会已率先推广可循环展台设计,未来此类实践有望通过政策补贴加速普及。数字会展则通过虚拟展台、AI客服、区块链合同等技术,突破物理空间限制,降低企业参展成本,同时积累数据资产以优化供需匹配。值得注意的是,政府工作报告提及的“新质生产力”概念,正通过会展业形成落地场景。例如,AI大模型DeepSeek的技术突破,已推动虚拟展会交互体验升级;具身智能与6G技术的应用,或将催生沉浸式远程参展新模式。会展企业若能抓住这一技术窗口期,有望在数字营销、数据服务等衍生领域开辟第二增长曲线。
国家级展会引领全球资源整合
报告明确要求“高质量办好进博会、广交会、服贸会、数贸会、消博会等重大展会”,这一表述不仅是对展会规模的期待,更强调其功能升级。以进博会为例,其定位已从商品进口平台转向全球产业链协同枢纽。2024年数据显示,进博会首发首展产品占比超30%,带动技术转让与投资合作金额同比增长25%。未来,此类展会将进一步强化“展商变投资商”的转化能力,通过配套政策吸引跨国企业设立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。对会展企业而言,这一趋势意味着服务链条的延伸。例如,从传统的展位租赁转向全周期服务,包括前期招商匹配、中期技术对接、后期投资落地等。成都国际车展的案例显示,车企通过首发新车拉动周边酒店、餐饮消费增长166%-250%,印证了展会经济“流量-增量”转化的乘数效应。政府工作报告对消费提振的重视(如3000亿元特别国债支持以旧换新),将进一步放大这种效应,推动会展与文旅、零售等产业的深度融合。
城市会展经济的差异化突围
报告提出“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新型离岸贸易”,这为区域会展经济差异化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。当前,各地已形成特色化路径:上海依托金融优势打造“首发经济”,2024年新增首店1173家;成都通过“蓉品出海”行动组织企业拓展东南亚市场;海南则借助自贸港政策吸引国际会议落地。未来,城市竞争将围绕“会展+产业”的耦合度展开。例如,制造业重镇可聚焦工业展会,推动设备更新与技术交易;消费中心城市可发力时尚、文创类展会,激活本地市场。政府工作报告中“因城施策”的导向,将鼓励地方通过专项债、税收优惠等工具,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会展IP。
结语
在“高水平对外开放”的战略框架下,中国会展业正借助政策东风,从“规模扩张”迈向“质量跃升”,从传统的“桥梁”角色升级为“引擎”角色。其价值不仅体现在促成交、稳外贸的短期目标上,更在于通过技术、规则与文化的多维输出,塑造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政策导向,为这一转型提供了制度保障与资源支撑。未来,会展业定能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同时,实现自身的高质量跃迁。
来源:会展参考